
由于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艺圃创办5年之时,试行让学制造专业的学生和艺圃学生“放手自造”舰船设备,“验其工程均能一一吻合”。这里先后制造出了我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钢壳网甲军舰等,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自此以后,薪火传衍。教泽绵绵,蔚然成风。
为救世济民,众多仁人志士在技工教育方面展开探索,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技工教育以旺盛的生命力继续发展,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2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以机械维修制造专业为主,采用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将先进的工农业科学技术带到了大西北农村。

资料显示,彼时在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失业人口均超过全市人口的1/4。
为破解这一难题,1950年5月19 日,政务院举行第33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随后,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以工代赈和转业训练。
从1950年到1953年,全国参加职业训练的失业人员达15万多人,许多人通过培训获得了工作。生活有了保障,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显著提高,这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人民政权稳定。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兴建156项重点工程,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激增,国家开始建立有计划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制度,技工教育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

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
1959年秋天,一场盛大的全国新技工培养训练展览会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在一幅特制的地图上,技工学校发展情况用各色灯光标注,宛如繁星密布,引得人们驻足观赏。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只有3所技工学校。到1958年,全国技工学校发展到417所,在校生近17万人。1949—1959年,全国技工院校毕业学生20余万人,通过各种形式培 训企业技术工人800万人次,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工人队伍主体。
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革新成功‘单管喷吸钻’,使加工精度大为提高,效率提高了10~20倍。”昆明重机厂的厂志记载着耿鼎的众多发明,这是他一生中600多项优异工作业绩之一。


1993年劳动部印发《关于深化技工学校教育改革的决定》,技工学校招生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同时,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技工教育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也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
从1993年确定18所技工学校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到1995年下发通知对申办高级技工学校进行规范;从2000年对技工学校进行改革,到逐步形成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3个层次的培养体系……随着对高级技术人才需求的增加,技工教育不断整合、提质,提高了办学层次,取得了新发展。
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技工学校2 998所,在校学生421万人。在数量庞大的技能人才支撑下,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进入21世纪后,技工荒开始逐渐蔓延。面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技工教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再次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助学金、对农村困难学生免学费等政策。2010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文件,提出了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技工院校发展。
乘势而上,不断攀登,技工教育作用进一步凸显——
“沈阳轿车制造厂技校3个实习工厂完成了轿车制造厂的生产任务,还创造了经济价值150万元。”1988年,一则新闻振奋了不少人。多年来,这样的新闻不计其数。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技工院校不仅培养了技能人才,还承担了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其他社会人员的培训任务,在促进中国经济飞跃式发展、劳动者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 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原副秘书长李荣生表示。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鼎新前行的技工教育,不仅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
服务国家战略更加有力。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技工院校主动作为,新增了无人机应用、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一大批新专业和专业方向,加快培养新兴产业亟需的高技能人才。
高端引领方向更加聚焦。201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技师学院主要承担通过学制教育培养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任务,属职业教育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范畴。2012—2016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70亿元,带动各地加大投入,提升了技工院校整体实力。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 490所。技工院校在校生338.2万人,其中,高级工、预备技师和技师班在校生为127.5万人,占在校生总量的 37.7%。广大技工院校坚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技工教育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
让青年技能人才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记下社会发展的脚步——
21岁的阿木约布来自四川凉山。2015年,经过珠海市技师学院与凉山州农业学校共同培养,阿木约布掌握了一身过硬的技术。2017 年,阿木约布毕业后留在珠海,成了一家公司的车间班组长。“希望能在珠海安家。”技工教育给阿木约布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技工教育为众多有志于学技能的孩子,特别是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河北邢台技师学院院长荀凤元说。
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撑起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坚实一跃——
20世纪20年代,有人在哈尔滨推广拖拉机时,既无拖拉机手,也无熟练的机械维修人员。结果是,数量很少的拖拉机成了一堆废铁。

处在历史交汇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恢宏大幕正在徐徐拉开。朝着新目标,技工教育正稳步前进。
(本文摘编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组织编写图书《沧桑巨变:中国技工教育发展历程》
本文作者孙忠法《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年7月13日)
文字编辑:张颖苑 责任编辑:张颖苑
实习编辑:关佑涵